江南体育·(中国)APP下载官方网站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返回上一页

江南app平台入口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展示七

发布时间:2025-03-21 13:20:08点击:

  为贯彻落实习考察安徽和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开展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评选,经报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形成创新案例40篇,涵盖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同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现推出《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推文,供交流互鉴。

  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携手上海临港新片区共同打造了长三角地区首家跨省域合作的“云上法务区”,为长三角地区企业提供一站式、高效能、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实现沪皖两地法律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与共享。

  一是构筑上海临港国际法务区(芜湖)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集“国际视野”与“本土服务”于一体的法律服务平台,为芜湖片区及当地重点企业搭建起一座直通国际法律服务的桥梁,让“家门口”的国际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二是探索构建沪皖法律服务联动新机制。通过组织“皖企临港行”等活动,促进两地企业间的交流与学习,加强司法部门、律师协会及法律服务机构之间的互动合作,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还积极引导优质法律服务机构在芜湖分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深化两地法律服务的融合与互补。

  三是打造法治活动与培训新品牌。临港新片区携手相关机构,围绕高标准经贸规则、RCEP涉外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及全球法律服务配置等前沿议题,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法律活动,如“送法进企业”公益讲座、法律“问诊”、涉外法治人才培训、“滴水湖法治论坛”等,为芜湖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法律知识与实战案例分享。

  《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启动编制以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力求通过规划协同引领发展一体化,成为全省唯一跻身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市,并借助频繁互动契机推动沪宣合作火热开展。

  一是全程参与,寻求合作空间。成立技术专班,派遣专人到省驻点办公,与沪皖两省技术团队无缝衔接,主动邀请上海方面来宣调研座谈,全程参加规划编制工作,成功争取长三角(宣城)产业合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等重要合作空间单元在规划中予以体现,赢得更多协同发展空间。

  二是强化交流,共谋发展蓝图。紧抓“一月一城,一主题一研讨”契机,高质量举办“上海大都市圈规划—2024宣城站研讨会”,提出四个重要议题被采纳。积极参与南通站、宁波站、上海站、苏州站、嘉兴站等多地研讨交流,与圈内城市达成合作发展共识。

  三是抢抓机遇,争取双向奔赴。赴省内外多城市调研,吸收借鉴各地融圈经验,同步开展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宣城区域规划和上海域外农场宣城区域规划研究。借助频繁交流契机推进沪宣合作,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取得突破性进展、白茅岭农场获得上海方面更多关注。

  近年来,黄山市立足浙皖赣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推进省际毗邻区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安徽休宁、浙江常山、开化及江西德兴、玉山、婺源共同签订365共富协作区框架协议,围绕共绘共富蓝图、共建共富联盟、共强经济互动、共筑合作基础、共优共富环境五大领域开展协作共建。随着淳安、歙县的加入,365共富协作区不断发展壮大。

  JN体育首页在线

  JN体育首页在线

  一是共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签订《365共富协作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合作协议》,做深做实跨省协作的生态共保联治机制,以“绿水青山”为基,筑“金山银山”之高。

  二是共创产业协同示范区。积极探索“6+1”模式,创建“365协作区生态产业招商联盟”,共推产业联动、共促成果对接、共建良好生态,促进区域内城市从“各美其美”迈向“美美与共”。

  三是共育全域旅游增长极。立足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和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大平台,以95号联盟大道串联协作区3个5A级景区和22个4A级景区,加强景区互动、游客互送,力争形成省际全域旅游增长极。

  四是共筑联防共治样板区。扩大公共服务跨省通办事项覆盖面,打造全省首家“四省边际城市就医服务便捷区”,创建省际治理一体化新格局。

  徐州与淮北通过建立紧密的结对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园区、文旅、农业、民生等领域30余项重点合作事项落地落实,S101淮徐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徐淮省际公交开通运营,淮北市妇幼保健院挂牌“徐州市儿童医院技术协作单位”,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启动实体化运行,中清新能源、金派克等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加快建设。

  一是突出优机制,提升对接联动化水平。印发徐淮结对合作帮扶分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徐淮结对合作帮扶专题合作组运行机制实施方案》,设立产业、徐淮结对园区、教育、医疗、文旅、交通等6个专题合作组。

  二是突出建园区,提升产业协同化水平。一期注册资本金1亿元,共同成立安徽徐淮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徐淮产业合作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徐州市经开区选派5名干部至徐淮产业园指挥部任职,引进万茂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总投资72.7亿元。

  三是突出强载体,提升科创融合化水平。签约落地中国矿大技术转移中心淮北分中心、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淮北分中心,徐州市签约58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向淮北开放共享。

  四是突出快联通,提升徐淮同城化水平。全线徐淮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徐淮阜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徐淮跨省城际公交日均客运量700人次以上,开通“淮北—徐州—青岛”集结班列。

  五是突出暖民心,提升民生共享化水平。合作创办江苏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实验学校,共建医联体、专科联盟、名医专家工作室等13个,实现212个政务服务事项跨省“一网通办”。

  安徽省公安厅积极推进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乌江社区以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为切口,推动两地由“共管”向“共治”迈进,共同签署《警务一体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建“两省一街”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探索一套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警务合作新模式。

  一是创新构建跨省警务协同机制。依托党建+队建+共建模式,成立苏皖乌江站功能型党支部,通过党组织战斗引领,推动社会治理力量和手段在基层聚合。构建轮值机制,整合公安、司法、社区等单位力量常驻,重大节点叠加多方资源,落实联防联控。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正式运行以来,成功处置跨省突发情况37起,保障重大安保任务12次。

  二是深化区域安全防控一体化。在两省交界重点区域实行“步巡、车巡、视频巡”双向叠加,优化两省边界巡防布局,和县乌江镇、浦口桥林镇刑事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7.8%、11.9%。全力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攻坚行动,构建“站领导包干+驻站社区民警牵头+社区力量、司法调解力量参加”的联合源头化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率92%。构建跨区域犯罪打击模型江南app平台入口,研发未成年人盗窃预警系统,成功打掉跨省流窜团伙,破案效率提升40%。

  三是实现双边警务资源共享。苏皖乌江站设置5个“跨省通办”服务综合窗口,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并依托两市政务服务一体机,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自助办”、特殊群体“上门办”“代理办”。站内与两地公安机关、一线工作人员三方实时“可视化”通联,建立公共安全领域信息互通共享、隐患互相抄告、行动互相协作机制,通过数据共享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网站地图